互联网使用

最近开始思考上网这件事。

从自己上网的时间分布上看: 手机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每天20%的时间在手机上,也就是每天5h。大部分时间在QQ、微信上,少部分是知乎上的碎片学习,在哔哩哔哩上看番,以及刷酷安和煎蛋。
微信占大头,主要是为了交流和从他人那里获得存在感。而B站和煎蛋就是单纯为了娱乐。这些时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密度,主要原因是自己非主动的学习和感受,而是被动的感受刺激。

在互联网冲浪过程中,经常感觉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。如微信不能联系人分组、群聊没有群管理、公众号不能RSS订阅,知乎不能关注专栏、不能自定义关注话题、不能控制首页出现的内容。人在如何使用软件的方面,受到了严重的限制,对软件提供的信息没有掌控性。这样一来,随着互联网产生的信息越多,人会愈发迷失方向。互联网冲浪与学习知识不同,知识虽然是海量的,但它有潜在的框架。随着学习的广阔与深入,知识框架变得清晰,给人对于世界的确定性的认识和对规律的掌握感。


2022年更新:
自从长期呆在办公室,就长期使用电脑而不是手机了。最近开始思考,自己是不是对信息有了医源性损伤。比如互联网的噪声过多影响自己的想法,让自己忽略了真的重要的事情。

阅读《稀缺》这本书后,意识到自己过多的关注微信群消息,可能是我觉得他人生活的信息是一种稀缺。这种稀缺感,是自己排除各种无意义的信息(比如新闻、微博等)之后的结果。我对于他人信息的稀缺,一方面是兴趣,一方面来源于对环境的恐惧,对未知信息的恐惧和期待。从过程上看,我一方面觉得现实接触的人的生活,他们过的生活并不算有趣(主要指可预测性强),而互联网上其他人的生活则比较难以预料。这是有趣的部分。 而恐惧的部分,是自己感觉需要去了解那些网上的信息来维持自己在交流中“知道”他们在说什么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