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社会的一些浅见
突然思考到一些事情,很常识,但不只是常识。
现代人获取金钱往往是通过参与社会分工, 通过劳动来获得金钱。也有部分人通过投机来赚钱。
人对工具的态度,是拿来直接使用,消费时直接使用金钱购买。购买前参考的其他消费者的体验,少部分人会考虑基本原理。随着现代生活所使用的各种产品,其内部结构愈发复杂,而使用方式却愈发简单,当代人使用事物的学习成本在一直降低,在这种过程中,人对这些事物会产生依赖性,而不是掌控感。
这里面典型的有电子产品,以及各种消费品
甚至包括金钱。。
手机:
手机的使用是在不断的简化的。现在手机系统的发展,就是添加功能的同时,降低用户使用学习成本。将功能的使用与人们的习惯融合,比如从三大金刚键到系统手势,从二维码相机到下拉状态栏扫码。
同时,系统也在不断的提高稳定性和封闭性,提高手机系统控制的智能度,降低人为不恰当使用的错误成本。
手机用户对体验的需求不断提高,而自我能力却没有什么变化。这些能力包括这些工具的维修和理解,以及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和包容。
《反脆弱》一书中提到,技术的未来是做减法。减法指减少技术门槛,提高用户体验。手机功能越来越多,但不同手机系统的使用方式却逐渐趋同。这是和人的操作习惯相适应的结果。
消费品
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消费品,消费者的需求往往从解决实际问题变成了,缓解内心消费冲动。对手机的要求从能上网变成了 “更好的屏幕”,“相机素质” “外放”等。手机更换原因从手机损坏,到系统卡顿,到“我就是想要最新款”。
这种消费和人心理的一种“跑步机效应”也相关,跑步机效应指:人们在获得一个新的物品后,开始会感觉兴奋,随后又会迅速恢复常态。而为了下一次的兴奋,则会倾向于追逐更新的技术,通过消费购买最新的产品。这种追逐,可以是永无止境的。
钱
(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。凭运气赚的钱必然凭实力输掉。)
在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下,人完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的工作后获得金钱报酬,然后向其它人购买产品维系生活。
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赚钱生活。而钱代表的并不是工作的价值,它只是表示在这个交易渠道中的一个价格。
不同行业获取利益的方式不同,其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和工资都完全不同,完全没有“可比”性。虽然对于钱来说,都是一样的,但人对于其获取方式的不同,人心对其的估值方式也不一样,比如公务员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较高,使人在心中给了其一定的溢价。这也能窥见一斑,人工作一方面是为了钱,一方面是为了社会交往,一方面是为了“有事情做”。但其实社会最重要的是人,而不是钱。
而为什么说,人产生的是依赖,而不是掌控呢?
从个人生活观察,人选择性的提高,是在消费范围内的选择性提高了。比如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机,消费品,金融产品,工作以及付款方式。
但“不选择”这些东西的选择性下降了。我们很难做到不用手机,不去消费,不去通过购买金融产品增值。。甚至可能就没考虑过这一点。
而如果你不甚至不能选择不用它,你有什么办法说自己是掌控它呢?